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21-12-07  点击:[]

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我校,以提升我国生态建筑材料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和陕西省建材工业的发展需求,以单项技术的原始性集成创新作为突破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为补充,以解决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为己任,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转移和咨询服务,为陕西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好技术支撑。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发展方向包括:高效节能绿色水泥制造技术的研发、集成与产业化;高效节能物理活化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建材工业联产其他工业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

中心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左右,建成了试验基地、研发基地和加工基地等3个不同功能的基地,基本形成了市场化技术创新和转移运作机制及能够动态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成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方面,中心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中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新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中心自建立伊始,就坚持依托单位我校粉体工程研究所多年多形成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产、学、研并重,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道路,下设技术委员会、中心办公室、教学科研部、建材设计院、经营计划部、设备开发部等部门,明确分工,通力协作,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为重点,以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为根本,致力于推动我国建材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从“创新思想产生-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半工业化试验-工艺设计与设备开发-工程实施-反馈这一闭环创新链,在中心内部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从2011年起,为了更好地推进高固气比节能煅烧技术的产业化,探索用“工程总承包”和“能源合同管理”模式转移新技术的机制,中心又增设工程总承包部,尝试以“交钥匙工程”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为提高中心整体技术队伍的水平和服务能力,多年来中心一直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广角度、高通量的策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依托陕西省“三秦学者”计划和“百人计划”先后从国外引进“三秦学者”1人和“百人计划”学者1人,引进外聘兼职教授6人,引进海归博士2名。目前,中心共有员工 143人,其中固定人员108人,流动人员3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人才2名,高级技术职称22人,博士15人、硕士43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总数90人,占总人数的83%。初步形成了一支“自强不息、求源创新、严细实高、善诚勤韧”、集新技术产业化、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团队。中心管理层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年青人才组成,各成员不仅具有很高的业务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较强的市场意识以及开拓能力。

工程中心一直立足影响陕西省和全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转移推广、行业发展的决策咨询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技术开发与转移推广方面,由中心人员原创的“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技术—XDL节能煅烧新工艺”已在国内多个省市2500t/d、3000t/d和6500t/d规模的生产线上应用。与同规格普通新型干法生产线相比,使用该技术后生产线产量可增加30%-40%左右,水泥熟料的质量提高10%左右,热耗减少10%-20%左右,单位产品电耗减少5-15%左右,废气中的SO2降低70%以上,NOx降低50%以上。以5000 t/d新型干法生产线改造为例,投资为7000万元,吨熟料生产成本可降低15%-20%,各项技术指标居同行业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既可用于新线建设,也可用于旧线改造,目前已有3条成功改造的案例。由中心集成创新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构建了建材工业与其他工业耦合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经济模式,形成了年产30万吨、50万吨、100万吨、150万吨、200万吨等不同规模的系列工艺,解决了矿渣的大规模处理和利用问题,已在国内建成近30条生产线,年可处理废弃物2000万吨、减排CO21600万吨、年节煤240万吨、节电7.2亿度。

在行业发展决策咨询方面,中心技术人员先后承担并完成“水泥、陶瓷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建材工业行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相关研究报告经中国工程院分别报送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和国家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在国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的作用。

联系方式:029-82201802  


Baidu
sogou